全球及中国石油化工产业 发展新格局 -k8凯发登录

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 | k8凯发登录
全球及中国石油化工产业 发展新格局
2023年18期 发行日期:2023-09-15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黄音国 任子臣 胡世明 夏诗卿

  2001年我国加入wto,市场环境变好,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国企发展迅速,外资涌入,民企井喷。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炼油、乙烯、芳烃、材料产业均飞速发展壮大,我国石油化工业产值从2001年的2300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近16万亿元,我国已经从化工产品的进口大国,逐渐转变为占全球40%以上产品供应的化工生产大国,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品消费单一市场。这既是全球第五次化工产业链转移的结果,也是我国终端消费市场迅速发展和石油化工产能扩张和产业不断技术突破的必然结果。目前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经济复苏呈现反复性、区域性及垄断性特征,我国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竞争局面,展望全球就十分必要。

全球主要地区石油化工市场结构性特征

  1.北美化工市场将进入强发展周期

  据美国化工学会统计数据,受益于强劲的国内及出口欧洲市场的需求,2022年美国化工工业增长3.9%,这也是过去十年美国化工工业增长最快的一年。2023年预测也将有2.7%的增长。

  过去五年周期,以杜邦和陶氏化学整合及分拆为代表的战略布局,标志着美国化工企业完成从多元化发展到专业化聚焦发展的转型。聚焦式发展矩阵将明确能源、炼化、基础化工品、特种材料、专用化学品及精细化工品的分工,龙头企业聚焦或是资源垄断、规模化低成本的战略,或是强研发、强技术、强渠道的战略。

  未来五年,北美页岩气能源成本优势及化工技术优势将进一步叠加发力,大概率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巩固其基础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及材料的引领性地位,并对全球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首先,从原料端,到2028年北美有近800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新产能的投放,乙烷价格的竞争性及乙烯高收率,都将提升基础化工材料的成本竞争力。除本土市场外,南美、欧洲市场都将成为北美基础化工产品的主要接收地,同时对亚太市场也将有一定的冲击。

  从创新性上,以杜邦、伊士曼、ppg、axalta、塞拉尼斯为代表的美国主要化工企业,更加聚焦核心专有领域研发的深度,并在各自的赛道内建立北美乃至全球性的引领地位。伴随美国本土生产鼓励政策的落地,在未来五年,制造业的回流也将直接拉动化工品的需求,同时对化工品应用开发市场也将进一步的提振。仅2022年,美国制造业投资规模比疫情前的2019年提高了近250%,达到1893亿美元。

  对于新能源及化学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虽然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协定”,但由于美国相对充沛的化石资源,及目前仍较高的通胀市场,拜登政府仍然不会寻求激进的能源转型战略,或者主导全球的碳市场。然而从化工企业端,将持续关注并对可降解技术、化学回收技术(聚合到单体)和储能技术增加研发投入。

  2.欧洲化工市场将叠加能源转型受阻、成本竞争力减弱及创新竞争的多重压力,“走出去”和绿色创新发展将是欧洲化工企业未来两大主旋律

  俄乌冲突对欧洲化工产业造成了多方面直接的打击。首先,虽然原油天然气价格在2022年底得以下调性恢复,但对欧洲的能源转型还是带来战略性的影响。欧洲在北溪管道中断的局面下,不得已转向美国及中东的液化天然气供应,且不说成本的上升,对于欧盟在2020年规划的到2030年实现氢能对天然气规模性取代的计划也造成直接冲击,因为绝大部分中东的天然气供应企业寻求20年供应的长期协议。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以法国为首的南欧国家开始考虑建设长距离运输兼顾天然气和氢气的管网及接收设施,这也势必增加能源供应的成本。其二,因为能源价格在2022年的高位运行,欧洲在近30年首次出现石油化工品贸易逆差(仅在2022年底得以修复,达到进出口基本平衡),乙烯、丙烯等基础产品的成本甚至高于日本和韩国的东北亚企业,这将削弱欧洲上游基础化工品企业未来全球成本的竞争力和利润率,欧洲基础化工企业产能扩张速度也将明显放缓,并出现企业寻求北美、南亚及中国等地转移的可能性。第三,以巴斯夫为代表的欧洲化工企业,在过去近十年发展中,产品创新及新产品推出速度均有所放缓,而企业的重心放到可持续性发展及中国湛江一体化项目。在一体化项目落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直接收益前,高附加值新产品的不足,也将影响欧洲化工企业的财务表现。第四,更长周期看,未来十年如果欧洲化工竞争的核心放在新能源及绿色化工领域,随着氢能产业化落地和绿色化工经济效益显现,将在2030年左右再次塑造欧洲化工强区域性地位。

  3.亚洲化工市场上日韩企业将直面中国企业冲击,并在竞争中寻求新的技术制高点

  作为两个油气资源贫乏的国家,最近十年时间,日本和韩国化工产值分别维持全球份额的4%和3%左右。两个国家走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延续了美国化工企业的发展路径和产业链,以旭化成、旭硝子、大金、帝人、东丽、三井为代表的企业逐渐形成以特种化学品为支柱产业的化工集群,并持续在特种膜、特种纤维及电子改性材料上占据全球技术制高点。而一直在技术创新上位于全球第二集团的韩国化工企业,以lg化学、sk、晓星、三星化学为代表,在一体化生产为核心成本竞争力的基础上,形成在化纤、工程塑料及改性材料上的全球性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两国都充分利用了本国终端电子及半导体产业全球扩张的优势,将电子化学品及半导体材料的生产扩张到全球并建立了一定的垄断性地位。

  未来五年,由于中国的化工品产能迅速扩张和技术进步,将对日韩众多化工产品产生剧烈冲击,对韩国的冲击主要集中在px、pc、abs等基础材料,而对日本的冲击将覆盖mdi、弹性体及氟硅材料。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未来发展特点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未来2~3年将是重要的窗口调整期,从过去石化产品普遍供应不足,走向主流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发展高端产品和新材料成为必然,产业将呈现五大特点。

  1.中国化工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与欧洲、日本、韩国化工企业进行正面竞争

  由于产业链转移的历史原因,中国化工产品结构目前在很多产业链上与欧洲企业产品高度重合,例如,以mdi为代表的聚氨酯产业链,以pc为代表的工程塑料,以维生素、蛋氨酸为代表的人类和动物营养产业链,欧洲和中国合计产能占据全球70%以上,而目前中欧间产品价差又处于历史高位。在未来2~3年,中国企业有望增加出口欧洲份额或是占领欧洲原本的出口市场。

  2.成本的竞争仍然是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大型化工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一体化整合。一种类型是以浙石化、恒力、盛虹为代表的大型民营炼化企业逐渐形成一体化的低成本优势,对中石化、中石油的芳烃产业链发起冲击。这些民营企业原本是从终端纺织业向上游原料端发展,随着企业的壮大,也逐渐横向进行布局拓展到乙烯、丙烯、px、炼油、化纤、橡胶等全链条的基础化学品生产。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到2025年乙烯、丙烯及px都将有2000万吨/年的新增产能(2021年为基数),自给率将分别达到90%、116%和118%。大宗产品已从普遍供应不足,走向多数供大于求,对国内市场及亚太市场都将造成一定的冲击。与美国、中东原料供应充足的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另一类企业是传统中游化工企业,如万华化学,他们在中游产品族群中掌握核心竞争力,加以原料端一体化布局,形成自己的创新加低成本的发展路径。

  3.大型国有化工企业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主要力量,并探索氢能源发展模式

  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保障能源及化工基础产业链安全及全国大市场的构架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全国各生产基地及统一销售体系为基础,持续保持其在大宗产品如pp、pe市场的垄断地位,产品逐步向专精特新发展。同时,在氢能源领域,以中石化为代表,积极探索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的模式,对前沿技术及终端利用进行布局。

  4.大型民营企业发力海外布局

  大型民企着力筑固国内已有布局,并拓展海外生产和销售市场。中国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但面临中美、中欧、中英、中日等贸易封锁、关税、碳税等不确定风险,更多的化工企业将在东南亚布局,并以东南亚生产基地作为出口到欧洲或是北美的大本营,从而减少地缘政治的风险。同时,大型民营企业,开始改变原有完全依靠海外经销商的出口模式,加速建立和开发核心市场的销售网络,为扩大海外市场进行有益尝试。

  5.“双碳”目标推动化工企业大型化、产能集中化

  在“双碳”目标下,短期内企业成本压力有所上升,预计缺乏创新、成本又无竞争力的中小型化工企业将逐渐在2030年前淡出市场,化工企业向大型化发展,产能集中度得以提升。

浅谈俄乌冲突可能对未来能源市场的影响


  一种结局:如果俄乌冲突持续更长时间周期,将导致原油、天然气等能源贸易流向发生长期结构性改变;北美及中东这些能源输出国将填补欧洲缺口,而俄罗斯将寻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的贸易走向。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还包括因为我国大量布局的丙烷脱氢(pdh)项目。美国丙烷占全球贸易量65%,在优先供应日本市场外,重点将流向欧洲市场,而出口到中国市场的丙烷资源将大概率下滑,难以支撑到2025年约3500万吨的中国对于丙烷进口的需求,同时因为供应缺口而导致丙烷价格未来高位震荡。

  另外一种结局:如果俄乌冲突在2023年内终结,势必在短期内冲击原油及天然气价格,原油价格回到60美元/桶左右的概率会急剧上升,从而触发新一轮弱化工周期的开始,并对新能源快速推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化工产品价格周期性预测

  笔者认为,在这一轮化工产品周期中(2020—2025年),从2022年第二季度已经进入平稳下行通道,到2023年q3将基本完成一个底部的建设。随着原油价格的基本稳定、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通胀缓解、中国经济企稳复苏, 如果我国消费端在下半年得以修复,叠加更多政策性利好的落地,在2023年后期,将带来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及高附加值材料的先行反弹。然而,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大家普遍预测的约90美元/桶的空间,大宗基础化学品和初级聚合物大概率将持续在相对价格低位震荡,直至这一轮周期在2024年结束。

  短期来看, 全球各区域的复苏仍具有各自的不确定性,复苏可能是区域性的,又将以中国和美国作为复苏引擎。国内化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消费市场复苏及海外企业复苏的时间差和反复性,重新梳理全球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在短期内强化和巩固成本竞争战略,将国内的产能和产品带到全球。

  中期来看,由于全球化工产业研发和生产面临的再次转移,中国的化工企业在坚持成本竞争力的同时,仍应该加大原料研发和产品应用开发的力度,逐步在2025年周期内完成量到质的转变,去迎接2025年新一轮以创新为主战场的化工发展周期。


当前评论
网站地图